股票交流平台 恒坤新材IPO闯关:国产化光环下的业绩隐忧与技术困局
发布日期:2025-07-25 22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08

股票交流平台 恒坤新材IPO闯关:国产化光环下的业绩隐忧与技术困局

瞭望塔财经前言:一家背负国产化使命的半导体材料企业股票交流平台,却在闯关科创板时暴露出业绩波动、技术依赖与经营可持续性等多重隐忧。

瞭望塔财经近日获悉,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恒坤新材”)的科创板IPO申请即将于2025年7月25日上会审议。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供应商,在最新招股书中将自身定位为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”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创新企业。

然而在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背后,瞭望塔财经发现恒坤新材面临着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负的尴尬现实,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.01亿、0.9亿和0.97亿元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公司自产前驱体材料连续三年毛利率为负,2025年又与第一大供应商SKMP终止光刻材料引进合作,股权结构存在内幕交易以及前董事违法违纪等问题,使其经营前景蒙上阴影。

2024年12月26日,恒坤新材科创板IPO获受理,正式踏上资本市场征程。中信建投证券担任保荐机构,这已是双方第二次携手冲击IPO。

公司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制造用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,填补国内多项空白。在国产化浪潮下,恒坤新材的业务本应具备广阔前景。

招股书却暴露致命软肋:2022至2024年,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均超97%,其中第一大客户A的销售占比高达72.35%、66.47%和64.07%。这一比例远超同行业35%左右的平均水平。

更严峻的是,2025年起恒坤新材与韩国SKMP终止合作,不再向客户A销售引进自SKMP的光刻材料。这项业务在报告期内贡献的毛利分别达1.38亿、1.16亿和1.42亿元。

尽管公司声称自产业务增长迅速——2025年上半年自产产品收入2.50亿元,同比增长72.53%——但引进产品收入同比骤降57.40%,仅3836.84万元。

客户集中风险叠加核心引进业务断供,恒坤新材的业绩持续性被打上巨大问号。上交所两轮问询均聚焦于此,要求公司量化分析“相关事项对未来业绩的影响”。

恒坤新材的股权架构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特征。实控人易荣坤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25.46%股份,并与多名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,合计控制35.65%表决权。其配偶陈艺琴担任公司出纳,妻弟陈江福直接持股440万股。

更引人关注的是,招股书披露2016-2021年间存在大量股权代持行为。易荣坤曾委托李湘江及其控制的勾陈资本代持股份,累计涉及561.8万股。此外,还有21名股东通过易荣坤或李湘江进行代持。值得玩味的是,陈艺琴曾在勾陈资本担任监事,而该机构在2020年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前夕频繁买卖股票,涉嫌内幕交易。

公司第二大股东吕俊钦的入股资金更牵涉刑事案件。根据山东省淄博市法院判决显示,吕俊钦曾组织开发网络赌博平台非法牟利,其通过代持方式取得的恒坤新材股份,资金疑似来源于赌博犯罪所得。2020年7月,吕俊钦因开设赌场罪被采取强制措施,相关案件已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,同月公司临时召开股东大会,并发布公告免除其公司董事职务。

作为一家科创板申报企业,技术自主性与盈利能力本应是恒坤新材的核心竞争力。财务数据却揭示出另一番景象。

2022至2024年,公司自产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,分别为33.52%、30.29%和28.97%。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三年均为负值:-329.59%、-19.91%和-1.56%。

公司解释称该产品“处于市场推广期,产量较低,单位固定成本较高”。但2024年其产能利用率仅46.47%,其他自产光刻材料情况更不乐观:BARC为21.43%,KrF光刻胶仅17.55%。

在产能大量闲置的背景下,恒坤新材仍计划通过IPO募资扩产。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拟投入4亿元,但项目达产后能否消化产能令人存疑。

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同样引发监管关注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TEOS产成品账面余额816.94万元却未计提任何存货跌价准备。上交所要求说明计提充分性,公司辩称“订单需求提升使单位成本降低”。

恒坤新材的招股书披露了国产替代的两重突破:

中端产品量产:SOC、BARC及KrF光刻胶已应用于18nm DRAM存储芯片和90nm逻辑芯片,实现对信越化学等巨头的部分替代;

高端材料破冰:ArF光刻胶进入客户验证阶段,金属前驱体材料启动研发。

然而,技术自主性仍存硬伤:

核心原料卡脖子:光刻胶成本占比30%-50%的树脂依赖日韩进口,自研树脂尚处合作开发阶段;

设备受制于人:光刻机、缺陷扫描仪等核心设备组件需海外采购;

研发对外依存:与供应商G联合开发8款光刻胶树脂,委托模式引发技术独立性质疑。

更严峻的是,公司拳头产品自产前驱体材料(TEOS)连续两年毛利率为负(2024年为-1.32%),产能利用率仅46.47%,揭示出技术转化效率的不足。

恒坤新材的IPO募资计划经历重大调整。初始募资额12亿元,后“缩水”近2亿元至10.07亿元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募投项目变更:首版招股书中规划的“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”在新版中消失。该项目原计划建成后实现年销售额1亿元,如今却悄然退场。

剩余两个募投项目中,6.07亿元投向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,4亿元用于前驱体二期项目。但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,引发上交所对“新增产能无法消化风险”的反复问询。

财务预警信号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。瞭望塔财经通过企业预警通系统发现恒坤新材触发18项财务风险指标,包括流动比率持续下降(从2022年3.07降至2024年1.15)、资本性支出持续高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等。

公司资金链已显紧绷迹象。恒坤新材在问询函回复中坦承:“假设未进行其他方式融资,未来三年资金缺口将达16.28亿元”。这使10亿元募资规模显得杯水车薪。

细读恒坤新材最新财务数据,多处异常值得警惕。2022至2024年,公司营业收入从3.22亿元增至5.48亿元,但净利润却从1.01亿元波动至0.97亿元,复合增长率为负。

更令人费解的是毛利率的断崖式下跌:从2022年72.74%降至2024年54.10%,两年下降18.64个百分点。同期净利率也从30.99%滑落至17.69%。

成本增速远超收入增长。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9.02%,营业成本却激增82.17%。在营收增长近半的情况下,销售费用反降0.18%,这种异常背离引发对其销售策略可持续性的质疑。

资产质量同样亮起红灯。应收账款周转率5.39次、存货周转率1.81次,均显著低于行业均值(7.6次和3.3次)。总资产周转率0.23次更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。

单位固定资产收入产值持续恶化:2022年1.12,2023年0.84,2024年仅0.71。这一趋势与公司持续扩产的战略形成尖锐矛盾。

技术自主性质疑

作为科创板拟上市企业,技术成色是恒坤新材的立身之本。问询函回复文件却暴露其技术研发的对外依赖。

公司披露了与供应商G的委托研发项目,涉及8款光刻材料树脂开发,包括3款SOC和5款i-Line光刻胶。这些树脂对应公司已量产及在研产品,核心原料仍受制于人。

同时,恒坤新材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创新中心,开展“针对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先进制程的关键材料”研发。上交所尖锐质疑:未来产品迭代是否仍需持续依赖外部研发资源?

在原材料自主方面,公司坦承光刻材料核心组分——树脂与光敏剂的国产化尚未完全攻克。招股书显示树脂在光刻材料成本占比达30%-50%,但公司自产计划进展缓慢。

核心技术人员的稳定性也引发关注。问询函虽未直接提及团队变动,但要求说明“研发人员储备情况”。在半导体材料这一高度依赖人才积累的行业,研发团队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关乎企业命脉。

委托研发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技术自主性的影响未被深入剖析;在自产前驱体材料持续负毛利率情况下,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合理性未获足够关注。

在瞭望塔财经看来,厦门恒坤的科创板之路充满矛盾。一面是募投项目用地调整导致SiARC项目出局,另一面是前驱体材料产能利用率不足50%却计划再投4亿元扩产。

一面是自产业务收入2025年上半年激增72.53%,另一面是引进产品收入暴跌57.40%。

流动比率从3.07骤降至1.15,18项财务预警指标闪烁红光,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本扩张与经营效率的失衡。

技术转化周期漫长、盈利依赖引进业务、客户结构单一——恒坤新材的困境恰是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缩影。

随着25日上会审议的临近,监管层对其技术实力与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,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
瞭望塔财经认为股票交流平台,若成功闯关,恒坤新材募得的10亿元能否解开“产能-盈利-客户”的死结,将决定这家材料新星能否真正照亮国产替代的前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