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7日保定股票配资,港股中国飞鹤股价遭遇重挫。开盘后持续下探,盘中最大跌幅超18%,收盘价4.73港元,单日下跌17.02%。其市值从前一交易日的516.83亿港元跌至428.9亿港元,一天内蒸发近88亿港元。
此次股价暴跌源于上周五晚间发布的业绩预警。飞鹤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91亿至93亿元,低于去年同期的101亿元;净利润预计为10亿至12亿元,相比去年同期的19亿元大幅下滑,降幅在37%至47%之间。
为稳定市场信心,飞鹤宣布启动不少于10亿元的股份回购,并承诺2025年全年股息分派不低于20亿元。然而,这些举措未能阻止股价下跌。
从2021年市值超2000亿港元的高峰,到如今不足430亿港元,飞鹤市值已缩水超八成。在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,传统依靠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受到考验。
01
飞鹤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4月推出的生育补贴计划,该计划投入了12亿元,为符合条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价值1500元以上的奶粉产品和服务。
按此标准计算,该计划可覆盖约80万个家庭。这笔补贴金额占飞鹤去年35.7亿元净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上,直接对当期收入产生了影响。
更关键的是,飞鹤的这一行动引发了行业的跟风效应。伊利和君乐宝迅速响应,分别推出了16亿元的类似补贴计划。三家乳企合计投入超过40亿元,行业竞争的焦点从产品本身转向了补贴层面。
实际上,当各家企业都有补贴时,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会相互抵消,实质上变成了一场价格战。飞鹤原本希望通过率先出手获得竞争优势,结果却陷入了资金消耗战。
除了补贴因素外,飞鹤在执行“鲜萃活性营养”战略过程中,主动减少了渠道库存,短期内压缩了出货量。同时,公司还面临政府补助减少、全脂奶粉产品减值等不利因素。在多重压力之下,飞鹤预计上半年营收将下降8亿至10亿元。
不过,管理层预期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库存调整,并计划在下半年推出比现有高端产品更高级的新品。公司表示,2025财年全年收益仍将保持个位数增长。但从股价反应来看,投资者对这一预期并不乐观。
飞鹤的困境还反映在渠道管理上,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,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加剧,为了出货,经销商不得不降价销售,导致价格体系混乱。为了控制窜货,公司推出了电子栅栏、开罐扫码红包等措施,但效果有限。
有终端商透露,从5月26日起,飞鹤的开罐扫码红包金额由固定的20元改为随机金额,防窜货的约束力明显下降。
02
飞鹤目前的困境,折射出整个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结构性问题。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,飞鹤的市值甚至低于其近十年的销售费用总和。数据显示,2015年至2024年,飞鹤累计销售费用高达446.2亿元,而其目前市值约为430亿港元,折合人民币约389亿元。
这种现象在乳业并非个例。伊利近十年销售费用达1874亿元,当前市值为1731亿元;蒙牛近十年销售费用高达1953亿元,市值却仅为624亿港元。行业普遍存在营销投入过度,但市值增长有限的问题。
以飞鹤为例,2024年其销售费用高达71.81亿元,占营收比重达34.6%,是研发费用5.85亿元的12倍多。尽管其毛利率高达72%,但扣除各项费用后,净利率从2020年的40%降至2024年的17%。
这种高营销费用模式的背后,是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。东吴证券研报指出,2019年前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量价齐升,但受出生人口减少影响,2022年、2023年行业规模分别下滑5%和10%。
2024年虽有“龙宝宝”效应带动,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,但相比历史仍水平偏低。
市场规模增长受限,但企业营销投入却持续加码。仅伊利、蒙牛、飞鹤、光明、贝因美五家头部企业,过去十年销售费用就超过4800亿元,而同期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仅从4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,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显而易见。
为突破增长瓶颈,飞鹤尝试多元化发展,布局成人奶粉、液态奶等品类,并探索海外市场,但这些新业务尚未产生明显贡献。公司也在推进超高端战略,但该策略却推高了费用支出,进一步挤压了净利润。
面对行业性挑战,飞鹤推出了10亿元回购计划和20亿元股息承诺,这体现了管理层对长期前景的信心。然而,也有投资者质疑回购不注销的做法,认为这是“用股民的钱买股民的票”。
浦银国际预计,飞鹤2025年股息率将达6%,高于大部分中国消费品企业。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健,经营现金流有望实现正增长,能够支撑较高的分红水平。
不过,在新生儿数量持续承压的大环境下,如何摆脱对营销的过度依赖保定股票配资,回归产品和服务的本质竞争,成为飞鹤及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上一篇: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 泸州银行创新信贷模式:以文化资质为基,助非遗白酒企业破解融资难题
下一篇:没有了